在双碳目标、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持续推进的当下,中国正步入深度绿色转型期。从碳达峰、碳中和的宏观议题,到城乡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现实关切,转型不断向基层延伸,落地于生产一线。在这场变革中,企业不再只是参与者,更是责任的承担者、创新的引领者与未来的塑造者。
在微观处落笔,于细节中见精神。在宏大叙事之外,绿色转型更体现在繁杂、常见却意义深远的行动中——一个更轻便的药盒、一条更环保的运输路线、一片更生态友好的农场。深耕中国143年,拜耳正以一系列切实可见的行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业务肌理之中,绘就一幅立体而具象的绿色图景。通过这些来自一线的创新探索,拜耳与中国发展同频共振,共同建构可持续未来的一条清晰路径。
药盒“减重”的背后
“拜耳绝不会在药品质量上妥协,但包装材料可以优化,以提高我们产品包装生产的可持续性。2024年,坐落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拜耳处方药供应中心将药品包装小盒的用纸重量稍微减轻,并经过严格测试以确保其功能性,”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北京供应中心可持续发展经理张武刚表示。
通过采用新的节能减排技术,拜耳已将两款药品的小盒包装纸克重减少了15%。这意味着每年可至少减少纸张消耗约600吨,减碳超400吨,相当于1.2万棵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实际上,近几年,拜耳处方药北京供应中心一直在包装材料的可持续改善方面进行着系统性探索,以减少运营中的生态足迹。
拜耳处方药北京供应中心价值链中约80%的碳排放来自包装材料。优化包装不仅是出于成本压力和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引导、企业目标和生产现实之间取得平衡,以“实现真正有意义的改变”。
在拜耳处方药北京供应中心,从一线工人到总监,从工程技术到采购、研发,从设计到市场销售,包装优化和新包装材料的探索工作早已在各层级、各部门、各领域进行。
“创新并不总是惊人的突破,持续优化同样能带来巨大改变,”张武刚强调。他举例说,拜耳处方药北京供应中心在进货包装材料的供应链中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并积极采购当地生产的材料来替代进口。通过与物流合作伙伴的良好协作,塑料托盘和运输带得到了有效的再利用。
法规和技术往往是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未来,电子说明书的引入将大幅减少纸张使用量。拜耳医药保健已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结合电子二维码的使用,优化药品说明书的设计,以方便老年人和残障人士阅读。张武刚表示,“事实上,包装是药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设计必须从患者的需求角度出发”。

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拜耳处方药北京供应中心
拜耳处方药北京供应中心致力于可持续包装转型目标,离不开其整个供应链的共同协同。为推动上下游共同减碳,拜耳已与主要供应商签署减碳协议,共同打造绿色供应链,以实现2030减碳25%(基于2019年)、2050“净零排放”的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拜耳采取了六项举措: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与供应商共同设定减碳路径、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持、在采购中引入可持续评估机制、推动内部跨部门协作、搭建供应商绩效管理体系。这些机制确保了目标可顺利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在自身减碳方面,拜耳处方药北京供应中心积极提升绿电使用比例,北京供应中心自2023年起分阶段建成屋顶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近1MW,年发电量超过100万KW,可覆盖工厂约10%的用电需求,每年减少碳排放超过600吨。同时,拜耳处方药北京供应中心与售电公司签署绿电采购协议,自2025年起将实现100%绿色电力使用,减碳超过8000吨。在运营层面实施多项节能减排措施,通过余热回收、热管技术及空调节能模式等手段,不断优化用能结构,显著降低电力与蒸汽消耗。预计2025年将减少自身碳排放超过9000吨,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碳中和。
为持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水平,北京供应中心已经依据ISO等相关国际标准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并在持续完善与提升碳管理体系以及零碳工厂建设。
这些系统性的减碳举措推动可持续理念在产业链上下游落地生根,并逐步为拜耳赢得行业认可与社会价值。拜耳处方药北京供应中心先后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建筑”和“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以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颁发的“无废之星”、“低碳引领者”等多项荣誉。今年六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的“第二届中欧企业ESG最佳案例”大会上,拜耳处方药北京供应中心提供的可持续发展案例荣获“最佳案例”奖,进一步印证了其在可持续发展路径上的有效探索。张武刚表示,“这是政府对企业一种正向激励,也是一种价值共建。”
一个更轻、更环保、更用户友好的小药盒,背后是对生产链条的系统优化,关乎企业与合作伙伴关系及共同价值与目标的再定义,也承载着对患者用药体验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承诺。未来,拜耳处方药将持续加大在包装回收、碳中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推动产品向更具可持续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方向升级。
公路上的“绿色减法”
绿色转型从不是一蹴而就的豪言壮语,而是藏在每一个方案、项目的权衡取舍中。在生产线之外,拜耳绿色转型正在另一条主线“运输环节”加速展开。
作为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产品供应及亚太供应链负责人,曹骞的日常决策往往聚焦于数据分析和路线规划的“博弈”。2024年11月正式启动的拜耳健康消费品“绿色运输项目”,不仅是拜耳践行可持续发展承诺的又一关键落子,更是一次需要精打细算的“绿色减法”实践。
项目伊始,团队首先聚焦于两条关键线路作为试点——以上海周边为核心的两条运输动脉,货物流量大、频次高,是检验绿色运输方案落地成效的理想试验区。目标也很明确:以新能源车替代传统柴油车,为公路运输踩下“碳刹车”。
然而,选择哪一种新能源技术,并非轻而易举的决定。团队展开了系统调研,围绕纯电车、氢能源车和天然气车三种方案,从技术成熟度、续航能力、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到成本可控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我们不仅考量当下的可行性,更着眼长远的可持续性。”曹骞表示。
经过反复比较与权衡,天然气车辆最终胜出。“天然气车的技术体系相对成熟,市场上已有丰富的应用经验。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规划的关键运输路线上,天然气补给站的数量相对充分,能够有效保障运输的续航需求,同时其前期投入成本也在可控范围内。”曹骞解释道。

拜耳健康消费品“绿色运输项目”的天然气车辆为公路运输踩下“碳刹车”
最终,基于翔实的数据和专业的判断,团队为项目的第一阶段找到了理想的解决方案。随着天然气卡车在上海周边的两条关键线路上正式投入运营,一个关键数字成为了衡量项目成效的标尺之一——预计最高可节省约13%的碳排放。
这个“13%”的背后,远非更换几台车那么简单。“绿色运输”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多环节协同和全链条联动。在公司内部,需要采购、物流、财务等多个部门的紧密协作;而在外部,与承运商的深度合作更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深度协同,能带动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曹骞认为,通过发挥行业影响力,拜耳的减排行动,将驱动整个价值链向绿色转型迈进。
绿色运输是贯穿企业可持续发展全链条的“关键枢纽”。它向上游延伸,可以促使供应商优化运输方式、提升环保标准;向下游传导,则能将企业的绿色理念传递给消费者,进而影响消费端绿色选择,推动市场绿色转型。
事实上,拜耳健康消费品的绿色探索也远不止于此。在全球层面,部分高碳运输已转向碳足迹更低的铁路与海运;在中国,启东与昆明供应中心通过引入太阳能系统与节能设备等措施,早已走在绿色实践的前列。这一系列面向未来的“绿色减法”,正构筑起拜耳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那条看得见、算得清、落得实的低碳供应链路径。
农场里的“生态加法”
何时做加法,何时做减法,是一门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艺术”。唯有在看得见的行动中不断探索、权衡与前行,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今年在吉林省梨树县新落地的拜耳耘远农场,正成为“梨树模式”土壤保护的创新示范。作为拜耳在华布局的第三家耘远农场,梨树县耘远农场自5月投入运营以来,依托当地特色的“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体系,正积极探索生物育种产业化与再生农业的协同创新路径。

梨树耘远农场,成为“梨树模式”土壤保护的创新示范
据拜耳耘远农场项目中国区负责人李霈旭介绍,梨树县耘远农场汇聚了产学研用多方力量,与本土伙伴共建合作生态。具体而言,项目依托当地农场——宏旺农机合作社,与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开展合作研究,将拜耳丰富的再生农业经验与“梨树模式”深度融合,在农场中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宽窄行轮作休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并通过系统化的田间试验,从土壤健康、增产效益、水资源保护等多个维度评估再生农业的综合价值。同时,梨树县耘远农场还与辽宁东亚种业等本土合作伙伴携手,在生物育种玉米种植中示范以拜耳经典除草剂品牌农达®为核心的“拜耳更多玉米”全程植保解决方案,为免耕示范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
耘远农场是一项拜耳全球可持续农业示范项目,致力于联合不同国家和作物类型的农场,通过应用先进农业技术体系,示范推广再生农业模式,在提升作物品质的同时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早在2021年,该项目就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在北京昌平区,占地约150亩的银黄绿色农业生态园,是拜耳作物科学在亚太地区落地的首家耘远农场。这里早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场,更像是一个集生态治理与农业创新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实践着前沿的再生农业理念。
在这片主产鲜食番茄的农场里,再生农业的理念被一系列细致入微的生态设计转化为日常实践:农场中种植了开花植物带,放置了昆虫旅馆,还设置了不施用农药的生态岛,为蜜蜂等传粉昆虫提供食物和庇护所。同时,农场引入国际领先的一体化安全用药服务站,无接触配药系统及农药废水处理装置,可以实现无接触安全配药、农药废水生物降解,更好地保护施药者及农场土壤水源免受污染。其核心装置“水乐清”(Phytobac®)通过微生物自然降解农药废液,实现零污染排放,从源头守护用药安全与土壤水质健康。
这套聚焦土壤健康的“生态加法”,也带来了可量化的回报。在2021至2023年的合作期间,农场年收入增长10%,成本降低20%,累计处理农药废液近4000升,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在不同的作物类型与气候环境下,耘远农场理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落地形态。在上海浦东,拜耳耘远农场——上海呱呱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聚焦直播稻试验。省去育苗与移栽环节、可直接播种的直播稻种植模式,不仅节约水资源、改善土壤、减少碳排放,也为改善小农户生计带来新可能。农场内同步配套昆虫旅馆、开花植物带及专为小型农场开发的“水乐洁”(Phytobac® mini),构建起稳定、健康的田间生态。
中国农业正朝着数字化、智慧化、可持续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为拜耳作物科学在华持续深耕提供了新舞台。放眼全球,拜耳承诺到2030年支持1亿小农户,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并通过创新的作物保护技术和可持续农业方案,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并逐步绘就一幅更具生命力的农业未来图景。
结语: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压力的双重挑战,中国正加速迈入全社会多行业协同推进的可持续转型进程。唯有多方协力、协同创新,才能推动绿色发展生生不息。
当加则加、当减则减。在工厂、公路与农场的每一个基层场景里,拜耳正在以可感知的行动与可衡量的成效,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在不断深化本地化发展,重构自身价值链的同时,拜耳以全球经验赋能中国路径,为中国的绿色未来贡献实质力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